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笔者就习近平总书记这方面的论述和结合学习十九大的精神,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指明了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
国家治理体系表现为一种特定的结构安排,“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发挥这种制度的功能,是制度的执行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在基本政治制度的安排下,通过改进治理体系中体制和机制的不足,来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但是怎么改进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既要坚持全面改革,又要坚持制度自信。也就是说,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仍然需要从现有的制度资源中去寻找,就是改进现有体制机制中不完善的地方,使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载体。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推动包括人民政协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尤其是发挥好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作用,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使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协智慧和经验。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也是在历史、传统、国情和经验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建设现代国家制度的领导与核心力量,是先于中国现代国家建立而存在的。“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我国人民民主与西方所谓的‘宪政’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各民主党派为参政党。因此,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协事业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讲话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协商民主建设的新思想。其中关于协商民主建设核心内容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要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这是因为,新时代对协商民主提出了更髙的要求,“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参与协商的愿望不断增强。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政协仍然是落实协商民主实践的重要制度载体,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定位重要而明确。也应该看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需要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参与国家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协商民主主张通过对话、倾听、相互尊重与理解的方式参与协商。作为“人民民主的真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的协商民主,将在新时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迫切要求在不同渠道和领域中更加广泛更充分地运用协商民主,来满足公众参与的要求和凝聚共识。为此,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这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但是,目前政党、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基层和社会组织七种协商渠道发展不均衡,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还有待完善。
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推动协商民主的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我国协商民主建设最终关心的是作为整体的民主进程,以及进程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协商民主不仅仅只是一些协商时刻的体现。在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七种协商渠道并存的情况下,每一种协商渠道都很重要,也在现实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意味着协商渠道彼此是分离的。推进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把政党、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基层和社会组织协商渠道纳入到协商民主体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可以在发挥不同协商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对协商渠道进行符合实际的融合,形成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虽然协商民主不等于政协,政协也不等同于全部的协商民主。但根据政协章程的规定,政协可以根据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人民政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提议,举行有各党派、团体的负责人和各族各界人士的代表参加的会议,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和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协商,也可建议上列单位将有关重要问题提交协商。深人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是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内容,这些都非常明确地赋予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双重属性,政协既是协商平台的提供者,又是协商活动的组织者。作为提供者,政协主要是为各协商主体提供协商沟通的平台载体;作为组织者,政协则要与其他协商形式组织者一样,组织各类协商活动。如果否认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双重属性,那么,实际上就否认了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人民政协既然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加强政协协商与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衔接,促进不同协商渠道之间的融合,形成协商民主渠道之间的整体联动,发挥协商民主体系的合力,有利于人民政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五、“商置”平台的创建,为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首创经验
人民政协要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就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人民政协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指明了履职方向,而且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履职空间。从历史进程看,“人民政协本身就是我国特有的民主政治制度,也是我国最早制度化、最成熟、最成功的协商民主形式”。从实践的层面看,人民政协在过去积累了丰富的协商经验,很多地方政协创新了很多形式来落实协商民主,如济南市政协搭建了“商量平台”,建设“为民政协、务实政协、开放政协”,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群众的诉求和真知灼见反映上来,更好地协调关系和增进共识,扩大各界有序政治参与,寻求最大公约数。特别是济南人民政协的“商量”平台也在探索向区一级延伸,如槐荫区委印发了《关于重视和发挥政协组织重要作用在基层协商民主中搭建“商量”平台的意见》,为在全区开展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商量”平台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不仅丰富了协商民主的形式和内涵,也与基层协商结合起来,推进了协商民主的制度和实践创新。协商民主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包容和表达各种利益诉求,坚持求同存异,蕴含着合作、参与、对话和包容的精神。通过“商量”平台的搭建,探索了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载体形式,为不同协商渠道的融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创新性探索。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十九大报告中可以看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人民政协作用的发挥。在我国的政治架构中,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协协商与人大、政府、人民团体、基层和社会组织等相关协商渠道存在交叉、衔接、融合的紧密关系,把人民政协嵌入到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进行考虑,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这就需要解放思想,破除观念机制等因素制约,进行探索和创新,为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提供政协智慧和经验。
(来源: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8年03期。作者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山东大学教授,统一战线学、行政管理博士生导师,是国内较早开展协商民主研究的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