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研究成果 >> 研究论文 >> 正文
边疆与中心的交互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走廊视角(笔谈)
发布时间:2020-09-10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摘要: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必然伴随着各民族之间交往、互动的不断加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聚居地区由六大板块和三大走廊构成,走廊发挥着连接六大板块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居于核心地位。“走廊”不再是地理名词,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空间网络:它往往穿越若干个行政边界的“隙地”——内地的边缘或民族聚居区的边缘。而走廊连接起来的若干“隙地”——所谓的“化外之地”,却别有景象,它不再是一条静态的物理空间意义的“廊、道、路、网”,而是动态的社会与文化关系网络:长城起伏与塞外蛮荒的战争场所印证着历史上游牧、农耕与绿洲等异质性政权之间的交错分布;这里也不再是游人足下的风光险峻的名山大川、猎奇游玩之地,而是不同族群频繁交往、交易互市、传播文明的日常生活之地。走廊上的族群、文明、社会、经济、政治等关系的错综叠合,既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更蕴含着解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密码。敦煌就是最好的例证,而河西走廊的中心性就需要重新认知和发掘。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甘肃期间,重点考察了河西走廊,并再次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甘肃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创意策划,本刊邀请五名专家参与主题笔谈,并设专题栏目,从走廊视角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创新理论与边疆经验。

关键词:河西走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自信;

附件【边疆与中心的交互性_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走廊视角_笔谈.pdf】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