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近2亿信教群众,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是国家各条战线的劳动者、建设者。他们在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上,与不信教公民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中国宗教故事就是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共同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故事。
根据2018年发表的《中国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实践》白皮书,目前我国“约有2万名宗教界人士担任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实施民主监督”。在一年一度的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中,这些宗教界人士或以公民身份,作为选民代表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选举各级政权机关领导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或以宗教界代表人士身份,参与各级政协会议,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责。他们的政治活动不仅最大限度地把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目标上来;而且大大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科学化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29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全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包含信教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所具有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如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因此,自从老一辈宗教领袖吴耀宗、赵朴初、马坚等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开始,宗教界人士就在每年一度的全国和各地“两会”上,与来自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代表、委员一道共商国是,履行当家做主的神圣使命。由于人大代表是以公民身份,按地区选举产生的,参加各级“人大”的宗教界人士,分散在各个地区人大代表团中,所以历届各级“人大”中的宗教界代表,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由统一战线各界别构成,宗教界是历届政协中很重要的界别,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共设34个界别,宗教界有67名委员,分布五大宗教。宗教界人士通过担任各级政协委员,代表宗教界参与国家大事和社会重大问题的协商,向党和政府反映宗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意愿。
为了履行好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职责,一代代宗教界代表委员深入学习领会各个时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国计民生,广泛调研社情民意,以议案、提案、发言讨论等多种方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这些活动从多个层面,讲述了中国信教公民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与广大不信教公民一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不同信仰者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中国宗教故事。
第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言献策。改革开放初期,宗教界代表、委员的政治生活,多围绕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宗教界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展开,他们的活动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要求越来越高,宗教界代表委员在“两会”的活动逐渐从宗教领域扩大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在2007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藏传佛教界人士公保提交了关于玛尼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和加快青藏铁路支线建设的议案。2012年,国家宗教局等中央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后,2014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宗教界人士提交的涉及公益慈善的提案多达20多份。
现在,在各级“两会”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成为宗教界代表、委员畅谈的主题,他们不仅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畅所欲言,还就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脱贫攻坚,产业转型发展,新农村建设,基础教育等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的多个方面提出诸多建议意见。比如在2013年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的提案中,来自宗教界的提案,除了反映宗教界意见建议,还有建议禁止党政干部涉足私家会所;建议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移民;建议新疆建立就业基地等。在2018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上,四川代表团的人大代表、藏传佛教人士李西·新甲旦真提交了加快阿坝州—甘孜州高速交通线路建设、保护环境、加强西藏本地优秀文化保护研究等三项议案。
上述围绕国计民生建言献策,在近年来各级“两会”宗教界代表、委员的议案和提案中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得到相关部门重视、采纳和落实,不仅显示出宗教界人士视野越来越开阔,参政议政水平不断提升,也折射出宗教界人士对“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称号的珍惜,由此生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如他们所言,每次参加“两会”之前,都要“经过多方调研”,了解社情民意,才能提出一份有分量的议案或提案。
第二,推动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见效。2015年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2016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围绕这样的战略部署,宗教领域如何实现法治化、中国化成为近年来各级“两会”宗教界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主要话题。比如2018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来自伊斯兰教界的杨发明委员发表的“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大会发言、2019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来自基督教界的徐晓鸿委员发表的“坚持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方向,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大会发言等,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推动“宗教中国化”战略深入推进。
第三,向世界讲述中国宗教故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等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社会对此予以高度关注,渴望了解中国故事。同时国际社会有些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快速发展,利用所谓民族、宗教、西藏、新疆等议题,罔顾事实,混淆是非,给中国贴上“迫害宗教”标签,企图破坏我国宗教和谐局面,阻遏中国发展。中国宗教政策好不好,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宗教界最有说服力。一直以来,各级“两会”上的宗教界代表、委员,用自己的体验和语言,讲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的故事,讲述当代中国信教群众以中国梦为目标,建功立业的故事。比如全国政协委员、藏传佛教界的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多次接受媒体采访,指出藏传佛教正本清源,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爱国传统;来自天主教界的全国政协委员马英林在回答媒体提问时也多次强调,每一个中国人都为我们的国家而骄傲和自豪。
特别是在2019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来自新疆伊斯兰教界的杨杰委员以“我是教民更是公民”为题,在大会发言中畅谈了“改革开放以来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讲述了“我是中国公民,我以此为荣”的中国新疆伊斯兰教故事。这些来自宗教界的声音不仅有效反击了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议题的政治图谋,而且大大增强了广大信教群众对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增进了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是一个光荣的称谓,更是神圣职责,不仅赋予了代表委员们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共同政治思想基础的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也承载着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和全局,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共识、凝聚力量的社会使命。这样的政治社会使命,要求宗教界代表和委员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觉悟,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持在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而且能在整个国家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时代背景下,自觉将宗教自身建设、宗教健康发展放到国家和社会大局中来思考和推动,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形象、展示宗教正能量。正如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主席马英林所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虽然宗教信仰不同,但我们身处伟大时代,肩负同一使命。因此,我们不仅有责任,更有义务,团结带领广大信众,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凝聚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不懈努力!”
(本文源于《中国宗教》2021年第3期)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 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